一、宗旨與目標
“六五”攻關計劃的宗旨和目標是針對國民經濟的需要,解決各行業(yè)的重大技術問題,促使科技能夠快速地轉化為生產力。并確定了相應的選項原則:對國民經濟起重大作用和有較大經濟效益;研究研制工作已有一定的進展,能較快取得成果;成功后能使長線產品轉為產銷對路產品;能顯著提高產品質量,實現(xiàn)出口換匯;帶有綜合性,需要跨部門、跨地區(qū)組織力量的項目。
二、主要內容
“六五”攻關計劃涉及農業(yè)、消費品工業(yè)、能源開發(fā)及節(jié)能、地質和原材料、機械電子設備、交通運輸、新興技術、社會發(fā)展8個方面的38個項目,114個課題,1467個專題。主要內容包括:農畜育種技術及繁育體系;農業(yè)區(qū)域增產綜合技術;飼料開發(fā)技術;速豐生產樹種選育和木材綜合利用的研究;高效低殘留的新農藥開發(fā);提高磷肥、鉀肥在化肥構成中比例的研究;南水北調工程的研究;食品儲藏、保鮮及加工技術;日用輕化工產品的開發(fā)研究;化纖紡纖工藝及設備的研究;織物印染和整理技術;煤炭開發(fā)技術;長距離管道輸煤技術開發(fā);提高石油鉆采效率及常溫輸送工藝的研究;大型水電站的技術開發(fā);節(jié)能技術的開發(fā);新能源的開發(fā);煤成氣的開發(fā);煤的轉化、燃燒技術;石油、天然氣、鉀鹽等重要礦產資源的勘探方法;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水泥窯外分解技術及裝備;浮法玻璃的技術開發(fā);三大共生礦和鉛鋅銅鎢錫鋁黃金及江西重稀土的開發(fā)和綜合利用;石油化工深度加工及綜合利用;新型材料開發(fā)研究;貧紅鐵礦選礦技術;機械工業(yè)基礎技術;大型成套設備的研制;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工業(yè)化生產技術及電子元器件高可能性技術開發(fā);計算機的開發(fā);鐵路重載列車成套技術研究;港口建設和港口裝卸技術;新興技術研究;計劃生育藥具與避孕方法的研究;病毒性肝炎、癌癥的防治及新型中西藥物的開發(fā);環(huán)境保護和污染綜合防治技術;華北地區(qū)水資源及綜合評價利用的研究等。 在38個項目中又選出了對國民經濟全局關系重大的7個重中之重項目,即: 1.農畜育種技術及繁育體系; 2.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工業(yè)化生產技術及裝備的開發(fā),計算技術的開發(fā); 3.能源開發(fā)及節(jié)能技術; 4.化纖紡絲工藝及織物印染和整理技術; 5.石油化工深度加工及綜合利用研究; 6.金川、攀枝花、包頭三大共生礦的綜合利用研究,貧紅鐵礦選礦技術,國防、電子工業(yè)等急需的關鍵材料; 7.研制新型的軋鋼、發(fā)電、海上石油鉆探和開采等大型成套設備。
三、計劃管理
攻關計劃是體現(xiàn)國家目標,面向國民經濟主戰(zhàn)場的科技計劃,所以1983年在國家計委和國家科委的共同領導下,經國務院批準,國家專門增設了科學技術計劃局,具體負責科技計劃工作。(1)由于攻關計劃的龐大和重要性,攻關計劃在初期就實行了“重中之重”的管理方式,并在以后不斷得到加強和鞏固;(2)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分別主持了項目的研究工作,與主要研究單位簽定了攻關專題合同,這些合同分別采取了招標、有償合同和無償合同等多種形式。但攻關計劃初期的管理不規(guī)范,對于計劃的立項、組織、實施、鑒定、驗收等沒有制定統(tǒng)一的管理辦法。
四、實施概況
1983年初,國家經委和國家科委分頭組織各有關部門和地方,先后召開了有8000多名科學和經濟工作者參加的論證會,對“六五”期間國家確定的38個科技攻關項目進行了技術經濟論證。先對項目作選題劃分,然后明確每個項目及課題的主持單位、承擔單位、經費分配等,簽訂攻關專題合同。之后,“六五”攻關計劃便進入了實施階段。 國家為這些攻關項目撥款15億元,加上各部門、各地方的撥款,總計投入25億元。先后直接參加攻關的約有5000個單位,10多萬科技人員。到1986年2月底,98%的攻關合同完成了計劃進度,共取得3900項重要科技成果,已被用于重點建設、技術改造和工農業(yè)生產的有3165項,成果轉化率達80%以上,已獲得的直接經濟效益為127億元。這些攻關項目還建立了122條試驗生產線、297個中試車間和中間試驗基地,168個不同生態(tài)地區(qū)主要農作物品種區(qū)域試驗點,并給一批行業(yè)的重點實驗室增添了裝備、儀器,增強了我國技術開發(fā)能力。攻關實踐還培養(yǎng)了大批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 “六五”攻關計劃已為我國新廠建設和老企業(yè)的技術改造提供了一批相當于發(fā)達國家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先進技術,在一些重要的科學技術領域縮短了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國民經濟一些主要行業(yè)的生產技術面貌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
五、成果概況
“六五”攻關計劃在農畜育種方面,育成小麥新品種30多個,區(qū)域實驗面積達4000萬畝,占全國小麥播種的10%。一般增產5~10%;育成水稻新品種達40個,推廣5000萬畝,平均每畝增產100斤左右;育成蔬菜品種46個,并進行了大面積推廣;馬鈴薯頸尖脫毒技術趨于完善,找到了防治馬鈴薯因病毒侵入導致退化減產的技術,平均畝產提高5成到1倍,基本解決了全國種薯繁育體系的技術問題;黃羽肉雞篩選出優(yōu)質型雜交組合4個,快速生長型雜交組合5個,一般比地方品種增重達50%,飼料消耗降低1/3。 “六五”期間,年產1.5萬噸滌綸短纖維紡絲及后處理成套設備攻關獲得成功,已用于生產建設,該項技術當時只為少數國家所掌握;鐵路重載列車成套技術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地應用于大同––秦皇島運煤干線鐵路建設工程,為晉煤外運提供了先進的運輸手段。 “六五”期間,金川、攀枝花、包頭三大共生資源綜合利用科技攻關,為依靠技術進步改造老企業(yè)提供了經驗。金川有色金屬公司通過聯(lián)合攻關,幾年內使產品成本下降了30%,增收利潤2.4億元,占同期利潤總額的40%;新材料的開發(fā)研究,為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等國家十大工程提供了新材料1900多種。 “六五”期間開發(fā)出的1900多種新材料為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等國家十大工程的進展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六五”期間在三大共生礦綜合利用方面,金川有色金屬公司研究開發(fā)出了一整套從礦山、選礦、冶煉到三廢治理的新技術;包頭開發(fā)出稀土精礦放電冶煉生產氯化稀土的新技術,這是我國獨創(chuàng)的一項新技術;攀枝花成功地實驗還原—蒸餾聯(lián)合法制海綿鈦。
六、項目一覽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