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
超越了世俗雜念而致力于某一事業(yè)的人,只是夢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精神自由飛翔;他們忘我地工作不是為了獲取榮譽和利益,而是為了給人類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社會增添精神文明,并讓自己的靈魂在這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得到升華。
譚志誠教授把一門基礎性很強且偏冷門的熱化學學科當作自己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yè),并通過艱辛的努力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當他的夢想成為全人類的財富時,人們的幸福就是對他最好的回報。
執(zhí)著追求 奮力拼搏躋身于世界先進科學之林
—記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熱化學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著名熱化學家
譚志誠教授
本刊記者 張艷
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湖南,有著“芙蓉國”之美譽,是中國著名的漁米之鄉(xiāng)、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藏之鄉(xiāng)。以“經(jīng)世致用,敢為人先”為精髓的湖湘文化,更是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一代又一代的美玉良才。
四十年風雨兼程,一步一個腳印攀登科學頂峰
1941年,伴隨著抗日烽火,譚志誠出生在湖南長沙一戶普通人家。湘江兩岸籠罩的戰(zhàn)爭陰云,童年生活的顛簸流離,從小鑄就了他堅毅的性格。上世紀50年代,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洗禮的新中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出生于戰(zhàn)爭年代的譚志誠尤為懂得和平的可貴,他立志要做一名偉大的科學家, 把自己的一切獻給新中國的建設事業(yè)!袄硐胧侨松闹嘎访鳠簟!, 譚志誠在這盞明燈的指引下,發(fā)憤學習,孜孜以求。1952年,譚志誠從長沙修業(yè)小學畢業(yè)考入湖南長郡中學,六年中他勤奮踏實學習,初中和高中全部課程均獲優(yōu)秀成績,畢業(yè)時榮獲全校優(yōu)秀學生稱號。1958年,譚志誠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國立武漢大學化學系,從此開始了他的科學家之夢。大學期間正是新中國建立后最困難的時期,譚志誠在艱苦條件下仍然勤奮學習刻苦鉆研。他的家鄉(xiāng)長沙距武漢那時只有12小時火車旅程,他在武漢大學5年學習期間有10個寒暑假,他只在第一個寒假和最后一個暑假回家鄉(xiāng)探望過家人,其余8個寒暑假期都是在學校復習功課和學習外語中度過的。外語教科書中的單詞他記得滾瓜爛熟,同學們隨問隨答,他被稱為“活字典”。他熱心為同學服務,歷任年級學習委員,工作努力,成績斐然,深受師長和學友贊賞。通過在武漢大學這一科學殿堂五年的艱苦學習,譚志誠系統(tǒng)地掌握了化學各分支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術,這為他今后從事高、精、尖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終使他厚積薄發(fā),一鳴驚人。
1963年大學畢業(yè)時,譚志誠成為同年級出類拔萃的優(yōu)秀學生。那年,國家教委和中科院開始在全國范圍內(nèi)統(tǒng)一招收研究生。當年武漢大學化學系有300余名畢業(yè)生,僅有3人考取了研究生,譚志誠就是其中之一。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熱化學專業(yè)招收的第一個研究生,從此開始了他在熱化學領域40余年的科學研究生涯。
1966年,研究生畢業(yè)后,譚志誠留所繼續(xù)從事熱化學研究至今。在這門基礎性很強且偏冷門的學科領域內(nèi), 他以坐冷板凳啃硬骨頭的堅強毅力,對自己酷愛的科研工作,四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潛心鉆研,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做出了令人矚目的突出成績。譚志誠教授在低溫量熱學、微量熱學、熱容與相變及熱分析等研究領域,學術造詣和技術水平均達到了很高的境地。取得13項重大科研成果,獲得9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 對我國熱化學學科的發(fā)展和國防建設事業(yè)的推進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近年來,他研制成功“新型相變儲能材料”,解決了我國國防建設工程關鍵性的技術難題,對我國國防科學技術進步和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并榮獲2004年度國防科學技術二等獎。他主持完成的“高精度全自動絕熱量熱裝置研制”,2005年8月通過成果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對我國熱化學基礎研究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四十多年來,譚志誠教授在熱化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學術成就。他和同事們一道建立了4.2 - 1700 K溫度區(qū)間用于物質(zhì)熱容測定及相變研究的四套精密絕熱量熱裝置,經(jīng)鑒定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利用這些裝置,為我國國防和經(jīng)濟建設的一些重大項目,如原子彈、火箭、導彈、人造衛(wèi)星、神州號飛船、新型殲擊機等的設計與研制,以及石油的熱力開采和稀土資源的開發(fā)等,及時提供了大量準確的基礎熱力學數(shù)據(jù),為這些重大的國防和國民經(jīng)濟建設項目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譚志誠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申請獲準并主持完成了六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任務。他在熱化學研究領域,發(fā)表了200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他在“Science in China”《中國科學》、 “Journal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國際化學熱力學雜志》、“Thermochimica Acta”《國際熱化學學報》、“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國際熱分析及量熱學雜志》、“Journal of Chemical & Engineering Data”《美國化學和工程數(shù)據(jù)雜志》、“Energy & Fuels”《美國能源雜志》、“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雜志》、“Inorganic Chemistry”《國際無機化學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國際熱科學雜志》、“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日本化學會志》等國內(nèi)外學術刊物發(fā)表的200余篇論文中,被國際權威檢索機構-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160余篇,其中6篇獲國家級優(yōu)秀論文獎, 1篇獲世界華人重大學術成果獎。值得特別一提的是,2004年大連化物所總共發(fā)表472 篇SCI論文,譚志誠發(fā)表34篇,在全所數(shù)百名作者中排名第一。
譚志誠教授的人生經(jīng)歷,猶如一個在驚濤駭浪中駕舟的航海者——充滿了驚險與挑戰(zhàn);而他就像一個永不棄累的登山者,一步一個腳印奮力攀登著科學領域的一座又一座高峰,終于達到了光輝的頂點并且開拓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廣闊天地。
從譚博士的不懈努力,看到了新中國驚人的活力
天道酬勤,譚志誠教授多年來孜孜不倦地在學術上潛心鉆研所取得的卓越成績,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1987年,日本學術振興會授予譚志誠JSPS獎學金。國際著名熱化學家、日本國立大阪大學化學熱力學實驗室主任菅宏教授,邀請他赴日本進行有關稀土化合物熱力學的中日合作研究。在日本工作期間,譚志誠熟練的量熱技術,獨到的學術見解,奮力拼搏的工作精神,誠懇友善的人品,給日本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大阪大學理學部化學熱力學實驗室年報1988年第九期《 Research Report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Laboratory,F(xiàn)aculty of Science Osaka University 1988 No.9,P.9》專門撰文對他在日本一年的工作和人品做了很高的評價:“譚博士在一年內(nèi),完成了一般研究人員要3~4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他這種努力的精神,如果沒有超人(Superman)的出現(xiàn),將成為不破的記錄永留史冊。從譚博士的不懈努力,看到了新中國驚人的活力。譚志誠博士正如他的名字一樣,是個誠實的人,我們?yōu)樗镊攘λ鶅A倒! 學生們也深為譚志誠的為人所感動,當他回國時,該實驗室全體師生員工專程去神戶為他隆重送行。菅宏教授深有感觸地說:“通過與譚博士的學術交流,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什么我們的祖先對中國文化那么崇拜,那么熱心地在包括思想、哲學和宗教的廣泛域內(nèi)引進中國文化的意義!
人們往往只看到成功者的微笑和成果,而在這些成果背后所付出的艱辛和心血,除成功者自己之外,卻鮮為人知。1991年,法國科學院馬賽熱力學及微量熱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著名熱化學家R.Sabbah教授,熱情邀請譚志誠教授赴法國進行與能源和環(huán)保有關的有機化合物的熱力學研究。譚志誠教授當時已年近五十,然而,他深知法國是微量熱技術的發(fā)源地,為了掌握歐洲最先進的微量熱技術,他還是毅然遠涉重洋去法國。一到馬賽,他就像旱天的鵝見到了水一樣,一頭扎進實驗室,常常一天工作到十四個小時以上,離開實驗室時深邃的夜空已是滿天星斗。該研究所每天晚上十二點響鈴并關閉大門,譚志誠經(jīng)常因聚精會神做實驗未聽到鈴聲而被關在實驗室,發(fā)現(xiàn)這一情況后,值班人員在關閉大門前,總要到譚志誠的實驗室去提醒他一下。譚志誠以超乎尋常的拼搏精神,迅速掌握了該實驗室難度很大的微量熱技術,并提前完成了雙方商定的中法合作研究計劃。他卓有成效的工作,博得了法國同事的一致好評。 Sabbh教授對譚志誠熟練的量熱技術和創(chuàng)新的學術見解十分贊賞。當他合作期滿臨近回國時,還特別寫信給時任中科院院長的周光召先生,要挽留他在法國繼續(xù)工作。譚志誠婉言謝絕了Sabbh教授的挽留,按時回到了自己工作的大連化物所熱化學實驗室。為祖國工作的成就感和為中華民族爭光的自豪感,是驅(qū)使他潛心在自己的實驗室從事科學研究活動的最大動力。他把成就和果實奉獻給祖國,把困難和艱辛全部留給了自己。雖然很累,他卻很快樂,因為心中充盈著對祖國和和對事業(yè)深摯的熱愛之情。
譚志誠教授在“Science in China”《中國科學》及其他國際學術刊物,發(fā)表了一系列有關熱化學的研究成果的論文,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和好評。1993年10月,國際熱化學學報(Thermochimica Acta)主編W. Hemminger教授專程從德國到北京,從二十幾個候選人中遴選出譚志誠作為該學報的中國編委。該學報當時有26位編委,大部分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的學者,第三世界國家只有譚志誠一位編委,從此也確認了他作為中國熱化學學科學術帶頭人之一的學術地位。1993-1997年他任編委期問,由于他的努力, 中國作者在該雜志的論文發(fā)表率提髙了10 %。他為中國熱化學發(fā)展做出的貢獻,得到了編輯部的認可和中國同行的好評。2004年8月在中國北京舉行的第18屆國際化學熱力學大會期間,《Thermochimica Acta》主編, 美國Brigham Young大學 L. D. Hansen 教授和Elsevier 出版社化學和化工部主任 M. Thijssen 博士, 特別與譚志誠教授就中國熱化學研究發(fā)展情況及再次邀請他擔任編委的問題進行了交談。該雜志編委會成員采取輪換更新制,由編輯部和出版社從世界各國遴選出該學科領域?qū)W術造詣很深的一流專家學者擔任,每位成員任期三年,期滿退出后不再進入。鑒于譚志誠在此領域的學術成就和影響聲譽,出版社和編輯部經(jīng)研究討論, 最后決定再次邀請他擔任該雜志編委,任期2004 - 2008年,這再一次確認了他在國際學術界的一流水平地位。
為中華民族躋身于世界先進科學之林做出重要貢獻
譚志誠教授潛心于熱化學研究四十余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學術成就,受到我國學術部門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懷和鼓勵。
1985年,王寬誠先生出資一億美元,在香港成立王寬誠教育基金會。目的在于為中國培養(yǎng)高級科技人才,對中國大陸、臺灣及港澳學者出國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后研究及學術交流提供資助。1997年12月3日,中科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了王寬誠先生誕辰90周年紀念活動。這次國家級的慶典活動,由中科院副院長白春禮主持,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致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慕華、雷潔瓊、王光英、盧嘉錫,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王兆國、錢偉長、孫孚凌,國家基金委主任張存浩及國家12個部委的領導同志及王寬誠基金會的董事等300余人出席了紀念活動。譚志誠教授是兩次榮獲王寬誠教育基金會資助并取得突出成績的學者,這次他被特邀參加紀念活動,并作為10年來中科院400多名獲資助的科學家代表,在紀念大會上作了專題發(fā)言。他的發(fā)言贏得了大會熱烈掌聲,盧嘉錫、路甬祥、張存浩、白春禮和王寬誠先生的后人孫弘斐女士、王明勤先生等親切地接見了他,并分別與他合影留念。紀念會上,放映了盧嘉錫題名的《悠悠報國志,拳拳赤子心》的錄相片,譚志誠及他所負責的熱化學實驗室的研究活動和學術成就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戳擞捌⒙犃俗T志誠的發(fā)言后,盧嘉錫副委員長握著譚志誠的手鼓勵他說:“你在熱化學實驗室坐冷板凳啃硬骨頭潛心鉆研30多年,做出了這樣好的工作成績,很不簡單,值得表揚,希望繼續(xù)堅持下去!蓖鯇捳\基金會董事、王寬誠的長子王明勤先生也十分感動地說:“如果王寬誠基金會資助的學者都能像譚志誠這樣,為中華民族躋身于世界先進科學之林做出重要貢獻,先父在天之靈亦會為之感到無限欣慰!
譚志誠教授為中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國際學術地位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學術水平和科學成就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和好評。1999年,他被邀請赴莫斯科大學熱化學實驗室進行“納米材料熱力學特性”的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2000年,他被日本國立大阪大學分子熱力學研究中心聘請擔任該中心第一任外籍客座教授,從事有機功能材料的熱力學研究。該中心主任、日本熱測定學會會長徂徠道夫教授致歡迎詞說:“作為國際上最先進的熱力學實驗室,能有機會邀請到畢生致力于熱化學研究并取得重大學術成就的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譚志誠教授來此工作,我們深感榮幸!
譚志誠教授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熱化學實驗室,以超乎尋常的愛崗敬業(yè)精神,對自己酷愛的科學研究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yè)業(yè),默默奉獻;以坐冷板凳、啃硬骨頭的堅強毅力奮力拼搏,在熱化學領域內(nèi)取得了系統(tǒng)成就,為中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國際學術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卓越貢獻。
譚志誠教授以高尚的情操,默默地將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無私奉獻給祖國的科學事業(yè),但榮譽與盛名似乎與他無關。他忘我地工作不是為了榮譽、地位和利益,而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和達到自己的人生境界!安磺笞钊笞詈,要做就做到最好”,這既是他的人生追求,也是他的人生境界,正是因為譚志誠教授執(zhí)著于這種追求和境界,才取得了如此豐碩的成果。
桃李滿天下 芬芳滿園香
譚志誠教授在熱化學這一基礎性很強且偏冷門的學科,潛心鉆研四十余年取得重大成就的治學精神,極大地鼓舞著有志于科學研究的年青一代。2003年11月30日,他應邀參加母校武漢大學110周年校慶紀念活動并作了題為:“闊別珞珈四十載,潛心學術譜新篇”的報告,受到同學們的熱列歡迎;瘜W與分子科學學院的報告廳座無虛席,連走廊過道都擠滿了人。原定一個小時的報告,持續(xù)到三個小時后,同學們還以熱烈的掌聲要求他繼續(xù)講述他在崎嶇坷坎的科研道路上引人入勝的親身經(jīng)歷。
譚志誠教授不但自己忘我地潛心學術鉆研,而且還特別注重對青年一代科技人才的精心培養(yǎng)。他深知教壇任重道遠,對學生教之以理,育之以情,才能成為學子們的良師益友。他特別注重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吆呓虒W生:在做學問的同時,要學會做人。對學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不僅耐心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撰寫論文,還關心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道德和嚴謹求實的學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鼓勵他們對自己的研究課題要安、鉆、迷,(即安下心,鉆進去,迷住它)并緊跟學科發(fā)展前沿、夯實基礎、開拓創(chuàng)新,從而大大促進了學生在科研道路上的前進步伐。譚志誠教授對學生關懷備至如同自己的孩子,所有在他指導下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均獲優(yōu)秀成績并按期畢業(yè)。他還為學生畢業(yè)后的進一步深造或就業(yè)盡力推薦和聯(lián)系,因此絕大部分畢業(yè)學生都找到了滿意的出路。學生們對他懷著深摯的感激之情,在學位論文結(jié)尾的致謝詞中寫著:恩師指教,受益匪淺,義重情深,終身難忘。通過他精心雕琢和苦心栽培,至今已有碩士、博士及博士后等20余名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均在國內(nèi)外教學、科研單位發(fā)揮重要骨干作用。為此,譚志誠教授榮獲中科院優(yōu)秀研究生導師稱號。
譚志誠教授還特別注重學術的傳承,想方設法竭盡全力把自己兒十年在熱化學研究領域積累的寶貴經(jīng)驗和心得體會,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青一代接班人。他甘當人梯,以極大的熱情培養(yǎng)指導和鼓勵優(yōu)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在他的努力下,熱化學實驗室從國外引進了中科院百人計劃優(yōu)秀人才,作為熱化學課題組的青年接班人和學術帶頭人,為該熱化學實驗室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和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譚志誠教授和該課題組新老成員40余年艱辛拼搏發(fā)展起來的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熱化學實驗室,現(xiàn)已成為擁有兩名國際雜志編委和近30名成員的科研集體,目前正以銳意創(chuàng)新的姿態(tài)投入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的偉大洪流,并向世界一流水平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