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網(wǎng) > 文章中心 > 創(chuàng)新人物百科 > 材料科學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侯仰龍,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先進技術研究院先進材料工程中心副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jīng)歷:

1996-1998年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獲應用化學碩士學位。

2000年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獲材料學博士學位。

2000-2002年在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

2002-2005年赴日本東京大學,先后擔任日本文部省COE特任研究員和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特別研究員。

2005-2007年進入美國布朗大學擔任研究助理。

2007年起擔任北京大學工學院特聘研究員。

社會兼職:

1、美國先進促進會(AAAS)會員。

2、美國材料學會(MRS)會員。

3、美國化學會(ACS)會員。

4、中國化學會(CCS)終身會員。

5、中國材料研究學會(CMRS)終身會員。

6、新加坡材料學會會員(MRS-S)。

7、擔任Angew. Chem.; Chem. Mater.; ACS Nano.; J. Phys. Chem.; Langmuire,J. Mater. Chem.;Euro.J. Inor. Chem.等10余種學術期刊審稿人。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資料更新中……

培養(yǎng)研究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磁性納米材料的控制合成、自組裝及其應用研究。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博士后基金,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外國人研究基金,日本文部省納米支撐基金子項目等多項課題,并參加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973),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課題研究。

1、異質(zhì)復合納米材料的構建及其多功能性質(zhì)研究,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項目,2009。

2、低維磁性納米氧化物的控制合成,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2009。

3、離子誘導的單相碳化鐵化學合成及其磁學與催化性能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2.01-2015.12。

科研成果:

資料更新中……

發(fā)明專利: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迄今在Angew.Chem.Int.Et.;J. Am. Chem. Soc.; Adv. Mater;Small;Chem. Mater.等國外重要學術期刊發(fā)表35篇學術論文,28篇SCI收錄。

發(fā)表論文:

英文:

1. R. Hao, R.Xing, Z. Xu, Y.Hou,* S. Gao, S. Sun. Synthesis, Functionalization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Multifunctional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dv. Mater. 2010, in press. (Invited Review)

2. Y. Zeng, R. Hao, Y. Hou,* Z. Xu. One-pot Synthesis of Fe3O4 Nanoprisms with Controlle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Chem. Commun. 2010, in press.

3. L. Zhang, J. Wu, H. Liao, Y.Hou,* S. Gao.Octahedral Fe3O4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Assembled Structures. Chem. Commun. 2009, 4378-4380.

4. R. Hao, W. Qian, L. Zhang, Y. Hou.* Aqueous Dispersions of TCNQ Anion Stabilized Graphene Sheets. Chem. Commun., 2008, 6576-6578.

5. Y. Hou, Z. Xu, S. Sun. Size-controllable FeO nanocubes and their chemical convers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7, 46, 6329-6332.

6. C. Wang, Y. Hou,* J. Kim, S. Sun. A general strategy for synthesizing FePt nanowires and nanorod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7, 46, 6333-6335.

7. Y. Hou, Z. Xu, S. Peng, C. Rong, J. P. Liu, S. Sun. A facile synthesis of SmCo5 magnets from Core/Shell Co/Sm2O3 nanoparticles. Advanced Materials, 2007, 19, 3349-3352.

8. Z. Xu, Y. Hou, S. Sun, Magnetic Core/Shell Fe3O4/Au and Fe3O4/Au/Ag nanoparticles with tunable plasmonic propert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7, 129, 8698-8699.

9. Y. Hou, S. Sun, C. Rong, J. P. Liu. Chemical synthesis of hard magnetic nanocomposites of Fe-doped SmCo5. Applied Physical Letters, 2007, 91, 153117.

10. Y. Hou, H. Kondoh, M. Shimojo, E. O. Sako, N. Ozaki, T. Kogure, T. Ohta. Inorganic nanocrystals self-assembly via the inclusion interaction of β-cyclodextrins: toward 3D spherical magnetit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5, 109, 4845 -4952.

11. Y. Hou, H. Kondoh, R. Che, M. Takeguchi, T. Ohta. Ferromagnetic FePt nanowires: solvothermal reductio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Small, 2006, 2, 235-238.

12. Y. Hou, H. Kondoh, T. Ohta. Self-assembly of Co nanoplatelets into spheres: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05, 17, 3994-3996.

13. Y. Hou, H. Kondoh, T. Kogure, T. Ohta.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disperse FePd nanoparticles.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04, 16, 5149- 5152.

14. Y. Hou, S. Gao. Monodisperse nickel nanoparticles prepared from a monosurfactant system and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03, 13, 1510-1512.

中文:

1 液相剝離制備高質(zhì)量石墨烯及其功能化 錢文; 郝瑞; 侯仰龍 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 【會議】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4分會場摘要集 2010-06-20

2 各向異性磁性納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電化學性能研究 曾瑤; 侯仰龍 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 【會議】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8分會場摘要集 2010-06-20

3 單分散磁性納米材料的控制合成與生物醫(yī)學應用 侯仰龍 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 【會議】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納米化學分會場論文集 2008-07-01

4 磁性納米材料的化學控制合成 侯仰龍 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 【會議】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無機與配位化學分會場論文集 2008-07-01

5 磁性納米材料的化學合成、功能化及其生物醫(yī)學應用 侯仰龍 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 【期刊】大學化學 2010-04-28

6 RE-Al-Zr-C-N多元滲的XPS研究 韋永德; 馬楠; 侯仰龍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稀土材料工程中心; 北京大學稀土材料化學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期刊】中國稀土學報 2001-04-30

7 NdCl_3-FeCl_3-石墨層間化合物的合成 侯仰龍; 韋永德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稀土材料工程中心;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稀土材料工程中心 【期刊】中國稀土學報 1999-12-30

8 NdCl_3-FeCl_3-石墨層間化合物的結構表征及穩(wěn)定性研究 侯仰龍; 韋永德; 石建新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稀土材料工程中心;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稀土材料工程中心; 中山大學化學系博士后流動站 【期刊】高技術通訊 1999-10-28

9 金屬鹵化物石墨層間化合物結構與性能研究新進展 侯仰龍; 韋永德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稀土材料工程中心;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稀土材料工程中心 【期刊】功能材料 2000-06-25

10 NdCl_3-FeCl_3-石墨層間化合物的合成及結構模型 侯仰龍; 韋永德; 石建新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稀土材料工程中心;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稀土材料工程中心; 中山大學化學系 【期刊】中國科學(B輯 化學) 2000-12-20

11 NdCl_3-FeCl_3石墨層間化合物的XPS研究 侯仰龍; 韋永德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稀土材料工程中心;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稀土材料工程中心 【期刊】中國稀土學報 2000-12-30

12 RE-Al-Zr-C-N多元滲的XPS研究 韋永德; 馬楠; 侯仰龍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稀土材料工程中心;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稀土材料工程中心; 北京大學稀土材料化學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期刊】中國稀土學報 2001-04-30

資料更新中……

榮譽獎勵:


1、1998年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優(yōu)秀碩士畢業(yè)生銀獎。

2、1999年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優(yōu)秀博士生光華獎學金。

3、2003年JSPS (日本學術振興會)學者。

4、2008年北京市科技新星。

5、2009年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

6、2009年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應用課題)。

7、2009年北京市優(yōu)秀人才。

8、2009年ExxonMobil 獎教金。

9、2009年Techcomp-Hitachi 獎教金。

10、2009年北京大學第九屆青年教師教學演示競賽三等獎(理工類)。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一:


侯仰龍教授接受《遼寧日報》采訪

日前,我院侯仰龍教授就納米科技的生物醫(yī)學應用問題接受了《遼寧日報》采訪。在采訪中,侯仰龍教授介紹了納米科技在生物醫(yī)學中的應用,并具體講解了納米顆粒技術的特點和優(yōu)勢。侯教授指出,納米科技與生物醫(yī)學的結合正在迅速形成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這是一個可以迅速提高納米技術和醫(yī)學水平的雙重機遇。同時,侯教授也指出了納米科技在目前應用和研究中存在的困難,他提出,這是一個綜合學科,既有賴于納米技術本身的發(fā)展,也取決于醫(yī)療的實踐,需要多學科的密切合作,此外,還需要生物醫(yī)藥公司的介入,結合實際問題加大投入,并實現(xiàn)基礎研究成果的及時轉(zhuǎn)化,形成完整的研究—產(chǎn)業(yè)鏈,這樣才能更快地推動納米生物技術的發(fā)展。

信息來源:《遼寧日報》

相關鏈接:http://epaper.lnd.com.cn/html/lnrb/20101231/lnrb622992.html

當“納米粒子車”在人體內(nèi)自由穿梭

核心提示

目前,對納米生物醫(yī)學成果的報道不斷增多,各國都在探索利用納米科技的手段在納米尺度上獲取生命信息、開展疾病預防、診治以及康復。那么,納米技術神奇在哪?它與生物醫(yī)學技術相結合會帶來怎樣的醫(yī)療進步?

基于納米技術的靶向治療

遼寧日報:美國科學家不久前開發(fā)出一種針對細胞膜的磁性納米粒子,它很容易在細胞間擴散,利用這個特性,科學家可以遠程控制細胞離子通道、神經(jīng)元,甚至能夠控制動物行為這種磁性納米粒子的行為,是否就是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聽到的納米技術在生物學、醫(yī)學上的應用?

侯仰龍:是的,這是把納米科技應用到生物醫(yī)學的一個典型例子,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都在進行這方面的探討。它是利用納米技術制成納米顆粒,再在納米粒子表面連接用于醫(yī)療用途的活性物質(zhì),如某種藥物或?qū)R恍钥贵w,因為納米顆粒很小,進入人體以后會很容易隨著血液等在細胞間擴散,當遇到與抗體或藥物相應的靶向(目標)時,納米粒子就會與細胞發(fā)生作用,執(zhí)行某種預先設計好的任務,進而達到預期的醫(yī)療效果。

遼寧日報:“納米探針”是否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制成的?

侯仰龍:探針,顧名思義就是進入人體執(zhí)行探測任務的微小工具,具有探測功能的一類功能材料的集成體,納米探針技術也是目前納米生物技術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是利用包括有免疫活性物質(zhì)或功能分子的納米粒子進行細胞生物學分析的一項技術,當然,也正因為納米顆?梢耘c多種物質(zhì)結合,如蛋白質(zhì)、核酸/抗體、各種藥物及一些功能分子如具有量子效應的人工原子(稱為量子點),這些整合起來的“納米生物分子”可以被廣泛應用于生物學和醫(yī)學領域,其作用不僅限于探測和診斷,還可以實現(xiàn)給藥、治療等功能,及剛才那條新聞中提到的控制細胞離子通道、神經(jīng)元,為生物研究和醫(yī)療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技術和手段。

遼寧日報:請您給我們舉個具體的例子。

侯仰龍:我們都知道有病吃藥,這個藥可以口服和靜脈注射進入人體內(nèi)的大循環(huán),但對于某些病變區(qū)域內(nèi)的病毒等,這種藥物傳遞效率非常低、浪費嚴重,那么,我們就可以用納米顆粒裝上藥物,通過定向輸送,實現(xiàn)藥物靶向遞送治療。

拿目前人類正在攻克的癌癥來說,納米顆粒技術可以為早期診斷治療提供新途徑:科學家把能識別或與癌細胞反應的功能物質(zhì)與納米顆粒結合并帶有熒光,釋放到人體內(nèi),被癌細胞吸收后,我們用儀器監(jiān)測熒光位置,就可辨認癌細胞所在。比如,乳腺癌已成為我國女性腫瘤發(fā)病率的重要類型,而現(xiàn)代基因?qū)W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乳腺癌相關基因,而且發(fā)現(xiàn),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NEU對應的單克隆抗體具有特異作用,基于這一原理開發(fā)的某些藥物已經(jīng)在乳腺癌治療中取得了成功。在早期診斷中,可進一步利用該原理,把單克隆抗體與經(jīng)過修飾的磁納米粒子進行偶聯(lián),抗體依附于磁納米粒子表面,形成靶向磁納米探針,進入到人體后,成為能夠外部操控并可用于核磁共振成像的材料,探針會與體內(nèi)的腫瘤受體(HER2)結合,靶向到病變部位,實現(xiàn)乳腺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功能。對某些腫瘤,甚至直接將某種磁性納米粒子作為治療腫瘤的 “藥物”,將其導入到腫瘤組織內(nèi),外加交變磁場,納米磁子從磁場吸收能量,轉(zhuǎn)變?yōu)闊崮,使腫瘤組織的溫度升高,直接殺死腫瘤細胞。

“納米粒子車”裝載量大且牢固

遼寧日報:我們知道“納米(nm)”是長度的單位,1個納米是千分之一微米。那么用于人體醫(yī)療的納米粒子到底有多大?我們通常說的原子、分子、細胞、細菌又是多大呢?

侯仰龍:當物質(zhì)到達納米尺寸后,其在電、磁、熱、光、催化等方面表現(xiàn)出許多不同于常規(guī)的物理和化學性能,這些特異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納米粒子通常直徑在100納米至1納米之間,小而且特異,生物醫(yī)學領域可以成為它們的“用武之地”,對疾病早期診斷、預測和有效治療等方面表現(xiàn)出更大的應用潛力,也因此可能成為微觀生物醫(yī)學領域的寵兒。相比較的話,原子的直徑一般是0.2—0.3納米,分子的情況就復雜多了,有大分子、小分子,拿水分子來說,大小約是5納米。不同種類的細菌大小不一,一般而言,測量細菌是以微米(μm)為單位,通常大小只有0.5到5.0微米,而人體細胞大小介于5微米至20微米之間?梢姡{米顆粒比細胞小得多,可以在細胞中穿梭并與細胞中的某種成分發(fā)生作用。

遼寧日報:這個納米顆粒就相當于一個“運輸車”吧?這種“運載車輛”有什么特點?

侯仰龍:納米顆粒能載上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zhì),在人體內(nèi)游走,尋找目標環(huán)境和細胞,一旦找到,將會實現(xiàn)靶向結合,甚至進入細胞內(nèi),此時活性的物質(zhì)就會發(fā)揮作用,產(chǎn)生某種預期效果。與其他材料相比,用納米材料特別是磁納米材料做成的這種“粒子運輸車”,它的裝載量大而且牢固——因為顆粒的比表面積大,表面能很高,具有更顯著的吸附性能,偶聯(lián)的活性物質(zhì)更多、也更有效;多個“運輸車”進入人體后,自動分散的性能好,移動迅速,有著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較高的親和力。

遼寧日報:這個“車輛”是如何順利到達預定位置的?

侯仰龍:這是一種靶向技術,“靶向”可以理解為“目標”,它利用細胞膜表面抗原、受體或特定基因片段的專一性作用,將抗體、配體裝在“納米顆粒車”上,通過抗原—抗體、受體—配體的特異性結合,使納米顆粒能夠準確到達病灶,實現(xiàn)某種操作功能。當然,也可以用一些有效的物理方法,如應用磁性納米粒子時,我們可以應用外加磁場等對納米粒子的定位和富集。

納米粒子如何順利到達體內(nèi)指定位置?

遼寧日報:這種基于納米粒子的生物醫(yī)學技術與 “基因治療”有何關系?

侯仰龍:基因治療大體上來說,是用好的基因來替代體內(nèi)已經(jīng)受損的基因,這當然要以基因研究為基礎,但在治療的手段上也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用什么來運送那些好的基因進入體內(nèi)并到達指定位置,許多科學家正在探索是否可以用納米粒子作為載體實現(xiàn)基因輸送和治療。

遼寧日報:這種進入人體的用于醫(yī)療作用的“納米粒子”是否就是我們所說的“納米機器人”?

侯仰龍:可以看做是納米機器人的一種,但就這種納米粒子來說,確切地還是應該把它看做是一種機器或者運載工具。目前在納米生物學領域,有對細胞內(nèi)的一些功能分子進行研究的,因為這些分子本身就是納米級的,有許多納米特性,在細胞內(nèi)像機器一樣完成著各自特定的功能,比如核糖體是安排氨基酸順序制造蛋白質(zhì)分子的加工器。認識到這點,科學家通過納米技術仿照這些分子及功能制造在細胞內(nèi)或血液中對納米空間進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這些器件更多地被稱為“納米機器人”。

遼寧日報:納米粒子的生物醫(yī)學技術目前達到了一個什么水平?是否已經(jīng)成熟、實現(xiàn)了大規(guī)模應用?

侯仰龍:納米科技快速發(fā)展,它與生物醫(yī)學的結合正在迅速形成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這是一個可以迅速提高納米技術和醫(yī)學水平的雙重機遇,各國都很重視。我國在“十五”、“十一五”實施了若干個重大基礎研究計劃,對納米生物影像、腫瘤的早期診斷與治療等方面開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進展。但多數(shù)還處于基礎醫(yī)學研究階段,對一些動物學的模型還需進一步完善。但是可以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納米生物技術必將在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生物檢測與分離等領域獲得重大應用和發(fā)展。

遼寧日報:它的研究和應用目前面臨著哪些主要的困難?

侯仰龍:人體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tǒng),納米顆粒作為外來物質(zhì),面臨著多方面的考驗,比如動力、酸溶性、代謝、安全性、穩(wěn)定性等,所以如何讓它行走得更加暢通無阻是需要深入解決的問題;另外,其本身的制備、與所偶聯(lián)的活性物質(zhì)的選擇與結合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進行長期、系統(tǒng)和深入的研究。同時,它是一個綜合學科,既有賴于納米技術本身的發(fā)展,也取決于醫(yī)療的實踐,具有挑戰(zhàn)性,需要多學科的密切合作。此外,需要生物醫(yī)藥公司的介入,結合實際問題加大投入,并實現(xiàn)基礎研究成果的及時轉(zhuǎn)化,形成完整的研究—產(chǎn)業(yè)鏈,這樣才能更快地推動納米生物技術的發(fā)展。

■專家檔案

侯仰龍 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磁性納米材料的控制合成、自組裝及其應用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分子影像探針以及醫(yī)藥傳輸應用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F(xiàn)為中國化學會(CCS)會員,美國先進促進會(AAAS)會員,美國材料學會 (MRS)會員,美國化學會(ACS)會員。 (本報記者/劉洪宇)

來源:《遼寧日報》2011-05-25

媒體報道二:


Materials Views專訪北大侯仰龍教授

近期, Materials Views欄目對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進行了專訪。

在專訪中,侯仰龍教授談及了自己對材料科學的熱愛,并介紹了他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對材料科學發(fā)展的一些構想和期望。侯教授指出,納米材料的發(fā)展有廣闊的前景,并與多學科存在交集,將日益實現(xiàn)跨學科的發(fā)展。同時,侯教授提到自己最近在 Advanced Materials上發(fā)表的文章,文章總結了磁性納米粒子的合成與功能化進程,并分析了其在生物醫(yī)學方面的應用前景。他希望將來可以發(fā)展多功能的納米材料,并應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

Materials Views 為著名的John WileySons出版社推出的最新評論媒體,重點報道材料領域相關的重要科學進展,并進行專家隨訪。

侯仰龍教授

原文鏈接:http://www.materialsviews.com/details/news/834775/Materials_Views_Interviews_Yanglong_Hou.html

Materials Views Interviews: Yanglong Hou

by Kitty Cha published: 2010-09-07

Materials Views had the pleasure of interviewing one of Advanced Materials’ recent most downloaded authors, Professor Yanglong Hou of Peking University. Read his review article, Synthesis, Functionalization,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Multifunctional Magnetic Nanoparticles.

What got you interested in Materials Science as a subject, and how did you develop your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 my Ph.D. program, I worked on the chemic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graphite-base composites, which inspired me to get into this area. It was clear to me that materials design is a fascinating issue.

What motivated you to choose a career in academia instead of industry?

I found more interests in academia, and am able to have opportunities to do what I dream.

What would you have done if you had not taken this career path?

I would be a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 the recording of beautiful scenes is very interesting for me.

How did you view science and scientists as a child?

Science is a fascinating subject, and I had a respectful feeling to scientists when I was a child.

What do you enjoy most about your work?

Getting exciting results; it makes me enjoy the fascinating cha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at influence do you believe your work will have?

Multi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has the potential to revolutionize diverse fields, such as medicine, biology, materials and energy. Although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it may prove to be the great breakthrough in materials science.

Which of your publications are you most proud of? Which is your favorite piece of your own research?

Recently, we published one review article in Advanced Materials in which we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on synthesis 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nd prospected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biomedicine. I am very happy to see it because it’s also a good summary of my 10-year research in magnetic nanoscale materials. I favor applying magnetic nanoscale materials to disease early stag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recover health to humans.

What are your short and long term plans?

We currently aim to develop nanoscale materials with multifunctionalities, and we expect that this kind of multifunctional materials can be applied in disease diagnosis and therapy system, and energy fields in the future.

What do you see as the biggest challenges facing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the rewards and outcomes of solving such challeng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Only One Earth”. Scientists should make more contributions in this critical mission. All people will benefit from a sustainable living environment.

What do you like to do to in your spare time?

In my spare time, I enjoy running and reading.

What do you see as the most important scientific achievement of the last 100 years?

The discovery of the DNA structure.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facing scientists at the moment?

The subject has been emerging as interdisciplinary, so a scientist needs to extend his/her knowledge and very often collaborate with scientists from diverse fields; however, challenges embed opportunities.

Where do you see the field of materials science in 10 years time?

Materials science will be a more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not only including physics and chemistry, but also extending to biology, medicine, nanotechnology, even smart robots.

Research work will exhibit more intelligent and green concepts, and produce amazing materials with smart functionalities.

Finally, what should scientists aspire to?

To make more contribution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s, for example, to produce clean energy and advanced nanobiotechnology.

Yanglong Hou received his Ph.D. in Materials Science from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na) in 2000. After a short post-doctoral training at Peking University, he was a JSPS foreign special researcher at University of Tokyo from 2002 to 2005, and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Brown University from 2005 to 2007. He joined the Peking University in 2007, where he is now a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design and chemical synthesis of functional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biomedical and energy related applications.

Among his numerous academic awards are the JSPS Fellow Award in 2002, the Outstanding “Rising Star”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ward in 2008, the New Century Talent Award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the Outstanding Young Scholar from the Yok Ying Tung Foundation, the Exxonmobil Outstanding Faculty Award, the Techcomp-Hitachi Outstanding Faculty Award and the Beijing Outstanding Young Scholar in 2009.

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wǎng)》2010-10-13

媒體報道三:


在納米世界中前行—記北京大學工學院特聘研究員侯仰龍

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特聘研究員侯仰龍博士對納米材料的研究已近十年,在他眼中,小小的納米材料,已經(jīng)不是專門指向材料領域,而是包含了材料學、化學、物理學、生命科學等諸多學科交叉的精髓,那種博大精深,吸引著他游弋其間,不斷探索,勇于前行。

納米,無止境的追求

“一個科研方向一定要有深度,才能真正掌握和了解其中的奧妙”,而在侯仰龍博士看來,達到“深度”的重要驅(qū)動便是興趣!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摺,對他而言,“多組分的結構及維數(shù)可控的納米材料的合成、多元功能化、電磁學以及納米催化性質(zhì)研究”是興趣;“生物分子陣列控制的納米粒子組裝、用于醫(yī)學診斷的微納米器件、生物相容的磁性納米粒子在醫(yī)學成像和藥物傳輸?shù)阮I域的應用”也是興趣。興之所在,情之所鐘,這一切都成就了侯仰龍博士不斷的追求。2000年,他獲得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材料學博士學位之后,有幸?guī)煆闹肿哟朋w專家高松教授,在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當時,磁性納米材料的化學合成工作剛剛起步,可借鑒的工作還很有限,我們只能靠著自己的摸索一步步向前!本瓦@樣,經(jīng)過不斷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在高松教授的指導下,他于磁性納米材料的化學合成研究方面,逐漸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在博士后研究期間獲得了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的資助。2002年,因?qū)ζ溲芯可罡信d趣,國際知名學府日本東京大學向侯仰龍博士發(fā)出邀請。在這所“亞洲龍頭”高校中,他潛心苦干,先后擔任日本文部省COE特任研究員和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并主持了日本文部省納米技術支撐課題和日本學術振興會項目。2005年春天,在舊金山的材料研究學會春季年會上,侯仰龍博士結識了納米磁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曾為IBM首席科學家的孫守恒教授(華裔)。其實,他早就拜讀過孫教授2000年發(fā)表于《科學》(Science) 的“FePt納米顆粒與鐵磁納米超晶格”的經(jīng)典文章,深知其對磁性納米材料有著獨特的見解和很深的造詣。在舊金山這次會議上的相遇,他們進行了深入的交談,基于共同的研究興趣,孫教授邀他到布朗大學進行合作研究。遇高人不可失之交臂,侯仰龍博士對這樣的一個機會自然也不想錯過。2005年10月,他結束了日本學術振興會資助的課題研究,前往布朗大學與孫教授會合,在美國海軍實驗室項目的支持下,開始向新的高峰發(fā)起挑戰(zhàn)。

成果,科研也“漂亮”

萬水千山走過,侯仰龍博士豐富的不僅是閱歷。

在納米材料的生物功能化研究中,他與同事合作設計并合成了聚乙二醇(PEG)和DNA多重修飾的Fe3O4納米粒子,該類生物修飾的納米粒子不僅在核磁共振成像中表現(xiàn)出更好的成像效果,而且在生理環(huán)境中對巨噬細胞具有明顯的抗非特異吞噬能力,從事使得該類復合顆粒具有成像與藥物載體的多功能應用潛力,相關工作發(fā)表在國際材料學一流雜志《Advanced Materials》;而他對“控制組裝生物分子修飾的磁性納米顆粒成納米陣列、構建磁性納米感應器和納米顆粒芯片”的研究也在與斯坦福大學的合作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不 僅如此,他在納米材料的控制合成的工作更具特色,尤其該系列研究的產(chǎn)業(yè)化前景頗為人所稱道。單分散尺度可控的多種納米顆?捎糜谏锾结樢约搬t(yī)藥傳輸?shù)阮I域,該項工作被《Chemical Review》和《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等國際著名期刊的評論文章重點評述;高質(zhì)量的Fe3O4Au核殼納米結構具有磁、光多功能性,不僅在等離子體耦合、生物醫(yī)學應用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同時還提供了一個可行的途徑以合成磁性納米粒子為核、貴金屬為殼的高性能燃料電池催化劑;硬磁性的SmCo5基納米復合材料成功合成,解決了納米尺度S mCo5無法在空氣中穩(wěn)定的難題,探討了該復合材料在數(shù)據(jù)存儲、納米器件中的應用,相關工作也發(fā)表在《Advanced Materials》;而磁各向異性磁性納米結構的合成成功,則對控制組裝磁性納米結構的有序陣列、大幅提高信息存儲密度具有重要意義,其代表性工作發(fā)表在國際著名化學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national Edition》,并列入“非常重要文章”,《Technology Review》、《APS News》等多家新聞媒體報道了該項工作,認為“該納米技術很可能大幅提高計算機存儲(密度)”。

源于其扎實的工作和積累,2007年暑期,美國的Nebraska-Lilcon(內(nèi)布拉斯加-林肯)大學、國內(nèi)的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紛紛向他伸出橄欖枝!盎貒,還是留下?”在選擇未來發(fā)展的時候,侯仰龍博士也曾考慮過如是問題。在國內(nèi)接受的從小學到博士的全程教育,令他由衷地認為,“祖國不僅培養(yǎng)了我,也是最適合我發(fā)展的地方,我所要的不是誘惑力最大,而是能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做些有意義的事。在國內(nèi)我能更踏實地工作,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磁性納米材料中,更有信心做出具有特色的工作!弊罱K,侯仰龍博士還是選擇了自己的母!本┐髮W,受聘于工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任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著手組建納米生物與材料實驗室,開始了獨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如今,他不僅是《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hemical Communication》等十幾種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的長期審稿人,還是美國材料研究學會(MRS)、美國化學學會(ACS)、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和中國化學會(CCS)會員,2008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就在最近,Wiley-VCH出版社又向他發(fā)出了特別邀請,請他為《Advanced Materials》撰寫磁性納米材料的綜述文章。這位年輕人,終于以他腳踏實地的作為收獲著國際學術界的信任。

侯仰龍與研究室成員討論問題

產(chǎn)業(yè),明天會更好

2007年12月,侯仰龍博士回國。

“再一次面對學生,真的很有神圣感”,曾經(jīng)當過三年大學教師的他熱愛教學,重新走上講臺,侯仰龍博士有著孩子般的驕傲和興奮。他細心與學生進行個性化溝通,在完成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幫他們找出自己喜歡的科研興趣,盡量發(fā)揮每個人的優(yōu)勢。在提倡“個性”的同時,他又強調(diào)科學的嚴謹,要求他們從細節(jié)處做好每一個工作,樹立“精品”意識,以高標準約束自身。為了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他鉆研了不少關于教育的書籍,請教了不少經(jīng)驗豐富的前輩,努力把教學做得和科研一樣漂亮。在他看來,教學也好,科研也罷,都充滿了藝術美。如果說在國外時還比較偏重基礎研究,那么回國后,他大力開展的分子探針事業(yè)則使他在產(chǎn)業(yè)化道路上越走越開闊,逐漸承擔起國家重大研究計劃納米專項、國家基金委重大計劃重點項目、教育部留學回國科研啟動基金、國防培育基金基金以及北京市科技新星基金等多個科研項目。侯仰龍博士認為若使產(chǎn)業(yè)化應用得到提升,不僅要從實際需求出發(fā),還要充分發(fā)揮學科交叉發(fā)展的優(yōu)勢,“比如說,從化學和材料領域可以設計一些多功能的納米粒子,而生物醫(yī)學領域的一些臨床醫(yī)生以及科研人員都希望能夠通過設計分子探針以解決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問題”,這樣一來,不同領域的人員就找到了一個共同的切入點!拔覀兝枚喙δ芗{米粒子,整合診斷功能與治療功效為一體,而設計的分子探針具有穩(wěn)定性高、無毒副作用、且比較安全等特點”,據(jù)侯仰龍博士介紹,分子探針既具有生物相容性,又具有多功能化的特征,不僅能夠?qū)崿F(xiàn)多模式的醫(yī)學成像,且由于具有多功能性連接分子,可操作性強,便于方便地設計成個性化的分子探針,實現(xiàn)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針對這一技術,他們已經(jīng)開始同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和協(xié)和醫(yī)院等單位合作,探索開展其產(chǎn)業(yè)化研究。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回國僅一年半,侯仰龍博士課題組在分子探針的科研與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上已經(jīng)初見成效。對于其大規(guī)模產(chǎn)業(yè)化,他滿懷自信。在簡單樸素的努力與堅持下,他一步一步實踐著自己的目標,遨游在那個充滿神奇與樂趣的納米世界。如今,北大工學院聯(lián)合生命科學學院、化學學院和物理學院等,正籌備成立研究中心,計劃以分子影像材料和分子成像技術為主,基于具有自我知識產(chǎn)權的創(chuàng)新成果,大力發(fā)展科技產(chǎn)業(yè)化。

來源:《中國高?萍寂c產(chǎn)業(yè)化》2009年第8期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chuàng)新網(wǎng)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
    免费国产精品专区,欧美成在线一级黄色网站,久久婷婷天天爽天天干,中文字幕无码aV正片av